播种希望的乡村女能人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赵青

2023-05-10 14:15:28.0 来源:中国网·电商中国 作者:彭燃 万敏

她毅然回乡创业,扎根农村十余载,用“小米粒”为家乡构筑梦想的工厂。

她在乡村播种希望,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吸纳579个农户种植有机水稻5000多亩,帮助3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让1000多户留守老人、妇女实现就业,以“东巩寨子米”为品牌的系列“冷泉香米”走俏全国。

她,就是湖北省劳动模范、南漳县东巩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青。

逐梦沃野

作为“中国有机谷”核心起步区,山青水秀的南漳拥有肥沃的土地,自小生长在农村的赵青,与土地和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她把目光投下了有机水稻种植,再一次选择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2012年,26岁的赵青放弃武汉一家公司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南漳县城关镇姚岗村,开始了她追逐人生梦想的农业发展之旅。

揣着十万元贷款,她在姚岗村流转了180亩土地,带领23户村民种植有机水稻。

头一年,由于不懂技术,赵青亏了3万多元。那时起,她真正认识到科技对于农业种植的重要性。随后,她沉下心来学习。向村里长辈学习种植技术,向农技部门专家请教病虫害防治知识。2013年,赵青第一次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虽然没有盈利,却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种植有机水稻,离不开优质的水源,土壤和气候也很关键。2014年,赵青经过反复考察和认证,决定到南漳西南山区的水稻主产区另辟种植之地。  东巩镇上泉坪村泉流众多、土地肥沃,有“荆山小桃源”之称。这个村距离县城虽有百里之遥,但水源充足,村民常年种植水稻已成习惯,发展有机水稻具有先天优势。

2015年,赵青在上泉坪村流转土地800多亩,成立了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不用化肥农药,选种传统品种,合作社第一年秋收亩产仅200多公斤,亏损30多万元。2017年,眼看丰收在望,又遇到持续大雨,金黄的稻谷在雨水中变黑、发芽,合作社损失近50万元。

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把赵青打垮。她坚持有机种植的发展思路,承受着负债压力,带着自己的“冷泉香米”一家家去推广,慢慢地树立起健康有机的产品形象。

攻克难关

 发展有机水稻,投入大、周期长、利润低、风险大。此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关键环节,就是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不用化肥和农药。

 但是,不用化肥,产量不高;不用农药,病虫害难以防治,将影响水稻的生长,同样也导致水稻的产量偏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赵青数十次奔波武汉,主动对接省农科院、省科协等单位,先后与省农科院、武汉轻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有机农业技术合作,签订有机水稻技术研发协议6个,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技术。其中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的低糖米品种开发项目,被纳入省科技厅重点支持项目。

采用综合微生物改良土壤,选种优质品种,赵青推行统一育种、统一栽培、统一水土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模式,采取统一订单收购、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模式,使合作社逐步走上了精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延链、高端品质化产品的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也提升了大米的品质。如今,合作社生产的“香米一号”“香米二号”获得有机认证,“泉水香米”获得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认证,主打的“东巩寨子”牌系列有机绿色冷泉香米已销至全国各地。

回馈家乡

十年耕耘,十分收获。“小米粒”闯出了农业“大天地”。赵青的“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保底+分红”“参与用工”“反包土地”“托管经营”“订单收购”等多种分配形式,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

如今,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总面积5000多亩,每年为村民发放劳务工资160多万元,牵头组织村民开办家庭式农家乐近10家,建起的“扶贫车间”带动3个扶贫安置点100多名农户就近创业就业,从合作社盈利中扶持34个贫困户年均增收上万元。2019年,她出资2万元资助28名困难儿童,为山区小学捐赠课外书籍10万元,慰问一线环卫工人捐赠东巩寨子米6000斤。2022年8月,她又出资200多万元为村民们铺筑了一条6.5公里的沥青路。

赵青先后当选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湖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新农人”等荣誉。今年“五一”前夕,她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