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影学院学生会——整理新型网络诈骗案例,为寒假学子构建防诈屏障

2024-08-01 10:23:46.0 来源:中国网-电商中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日益翻新。大学生初入社会,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常常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全国约有330万名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因此,我们列举了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新型诈骗手段,并提供了相关防范建议。

大学生新型诈骗案例:

案例一:2023年9月,某高校的王同学,被网友拉入某“福利”微信群抢红包。随后,群主发布了“兼职”广告,王同学心动了。他抱着“薅羊毛”的心态,通过群主发布的链接,下载了一款APP,在“客服”的指导下进行了几单小额的“刷单”任务,并获得了本金的20%返利。随后,“客服”称今日任务结束,明天将会有大额任务。次日,王同学在“客服”的指导下连续充值8080元做任务,直到接到96110反诈预警电话,他才意识到被骗了。

案例二:2020年8月,女大学生胡某在淘宝购买了一款价值53元的眼霜,次日下午胡女士的手机不断有陌生号码拨入,对方声称是淘宝理赔员,告诉胡女士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让其停止使用,并承诺给胡女士118元的理赔。但要在淘宝的备用金中领取,备用金最小金额为500元,“理赔员”说胡女士多领了300多元,要求其退还。“理赔员”谎称其手机一直要辅助验证,事实上,却是胡女士的钱一点点的在被骗走,最后总共的被骗金额高达7万多元。

案例三:2023年11月,湖北某女大学生在路上遇到一名男子,这名男子谎称自己手机账户受限,想向其借款450元,承诺2小时后还款500元并在QQ上说要请女生吃饭,但2小时后迟迟没有打钱,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没有骗人,当女生在此给男子发信息时却发现男子已经将其QQ删除。

诈骗之所以能够得逞,往往利用了人们贪图小利、急于求成的心理。例如,虚假兼职诈骗常常以高薪为诱饵,吸引涉世未深的学生上钩;校园贷则利用学生资金不足的困境,设下高利贷陷阱。这些诈骗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和风险因素。

敲响大学生“反诈警钟”:

01保持警惕面对突如其来的“好事”,要冷静分析,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02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

03判断信息来源对来路不明的信息或网站保持距离,查证其真实性。

04慎重交钱任何要求先交钱的兼职或投资都需特别小心。

05及时求助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方求助。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术知识的学习,更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寒假就要来临,同学们即将暂别校园,开始愉快的寒假生活,同学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提高辨别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人,不让诈骗分子有任何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