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盐城分行精准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2023-07-26 16:05:30.0 来源:中国网-盐城视角 作者:仇建成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举措,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近年来,盐城分行以项目贷款为抓手,用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该行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锚定市场,强化组织推动

盐城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列全省第一,是长三角中心区唯一农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480万亩,连续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占全省粮食总量的19%,常年保持全省第一,充分发挥粮食大市“压仓石”作用。盐城市“十四五”规划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为480万亩,将释放百亿级市场需求。盐城分行洞悉市场需求,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度契合我行信贷导向,是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加深银政合作的重要契机。该行以与盐城市农业农村局战略签约为契机,每年年初第一时间向农业农村局收集当年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及全市重大农业项目清单,对全市规划中的由国资背景企业负责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针对性营销,通过拉单制表,锚定市场化运作项目,夯实二级支行营销主体责任,做到全行全域批量化营销推动。截至2023年4月末,该行7家支行已实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审批并投放,项目区域已覆盖市区、东台、大丰、射阳、阜宁、响水等大部分区县。

二、上下联动,深入市场调研

该行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发现辖内国有企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土地取得方式、建设内容、项目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项目模式的多样性给项目推进带来较大难度,该行通过联动省行公司部、授信审批部,多次实地走访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及重点龙头农业企业,调研发现农田项目主要模式包括:一是土地取得分为国有企业自有农场及土地流转两种形式,土地流转根据是否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登记又分为线上及线下两种模式,不同模式造成企业土地取得成本有明显差别;二是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主要分为为改进及新建两类,不同类型的项目导致项目亩均投资成本差距较大;三是项目运作模式主要分为联营及出租模式,联营模式为企业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种植经营,出租模式为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农田全部出租给当地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等进行种植,两种模式导致项目收入来源、收入测算存在明显区别。该行以项目、市场实际情况为基调,上下联动,针对不同模式项目有针对性的设计融资方案,对各类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到了审批全覆盖。

三、多措并举,提高营销质效

该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贷款为抓手,将其作为GBC场景化营销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营销质效。一是撬动财政资金,高标准农田项目普遍涉及到耕地地力补贴、稻谷补贴、秸秆还田补贴、农机补贴等耕地财政补贴收入,亩均年耕地补贴约305元,盐城市现有耕地1480万亩,每年耕地补贴约40亿元;另外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到新增耕地,涉及占补平衡财政补贴及新增耕地指标收益,衍生的财政资金机构存款空间巨大,通过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项目,有利撬动了该部分财政资金,为该行机构存款营销拓展了新模式。二是拓展普惠业务,高标准农田项目种植生产阶段普遍涉及到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农业背景企业等,该类经营主体均是我行潜在普惠贷款客户,通过支持高标准农田项目,有利带动该行e抵快贷、e税快贷、经营快贷等普惠贷款产品营销。

下一步,盐城分行将进一步锚定市场,细化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形式,同时以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滨海高标准农田材料作假”为鉴,强化实地调查,做好项目鉴别及后续贷后管理工作,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彰显大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