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初,美团、淘宝闪购围绕即时零售市场展开激烈 “补贴大战”,单日订单量分别突破 1.2 亿单和 8000 万单,创历史新高。京东虽未直接参战,但其 “秒送仓” 等差异化策略正悄然改变竞争格局。这场争夺不仅是单量竞速,更是未来消费入口主导权的关键博弈。 单日订单破亿:美团、淘宝闪购正面交锋
7月5日,美团外卖突然宣布其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 亿单,创全球即时零售单日订单新纪录。这一成绩远超市场预期,而原本被视为 “冲单日” 的淘宝闪购,当日订单量也突破8000万单,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单。时间线显示,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计划未来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并透露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单;7月5日美团临时调整策略,通过发放 “满25减21”“满16减16” 等无门槛大额优惠券,在两小时内激增2000万单,最终以1.2亿单反超;7月7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公布数据,日订单量达8000万单,较 5 月底增长 100%,市场总量从日均1亿单增至2亿单。数据对比显示,美团1.2亿单中餐饮占比83%,较去年峰值9000万单增长33%;淘宝闪购8000万单中非餐饮占比16%,较6月底增长33%;京东6月数据显示日订单量突破 2500 万单,全职骑手超12万人。
巨头相争:补贴背后的战略博弈
这场补贴大战远非简单的数字比拼,而是美团、阿里、京东在 “即时零售+电商+服务” 大消费领域的入口争夺战。美团依托高频外卖入口优势,凭借超5亿累计交易用户,通过 “低价+极速配送” 巩固用户心智,同时关闭亏损的 “美团优选”,集中资源发展即时零售,推出 “快乐猴” 硬折扣超市对标盒马社区商业模式;淘宝闪购则依托淘宝流量,联合饿了么、飞猪构建 “大消费平台”,通过补贴拉动餐饮、零售订单增长,刺激下午茶、夜间等场景消费,其4月30日上线以来日订单量从1000 万单跃升至8000万单,60天增长7倍;京东则走差异化路径,6月25日推出 “秒送仓”,采用 “共享前置仓 + 自营配送” 模式,降低商家入场门槛,瞄准生鲜、3C等品质品类,其618期间外卖日订单突破2500万单,覆盖350个城市。
市场反应:消费者狂欢与行业隐忧
大额补贴下,美团、淘宝闪购发放 “满18减18”“0元喝奶茶” 等优惠券,消费者订单预排至三天后,部分用户称 “冰箱塞满”,但美团也因订单激增触发服务器限流,App出现短时卡顿,部分用户优惠券延期使用。商家端,厦门某寿司店日单量从200单增至300单,泉州肉粽店订单增长47%,但中小商家在补贴内卷中被迫承担更高成本,如25元订单中商家承担6 元,连锁品牌则抢占份额,行业向 “头部化” 倾斜。值得注意的是,5月市场监管总局曾约谈平台要求合法竞争,避免低价诱导,美团、淘宝闪购随后调整补贴策略,7月6日后优惠券力度下降;高盛预测三家平台第二季度总投资达250亿元,竞争将持续至2025年9月。
行业趋势:从价格战到生态竞争
数据显示,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 亿元,同比增长28.89%,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外卖配送市场2030年预计达 2.4 万亿元,即时零售占比超30%。竞争正从价格战转向生态差异化:美团聚焦 “万物到家”,提升非餐饮订单占比(目前2000万单 / 日),探索线下新业态;淘宝闪购强化电商协同,通过 “小时达” 渗透母婴、3C等计划性消费品类;京东依托物流优势,以 “秒送仓” 打造 “品质即时零售”。专家指出,淘宝闪购增速最快,京东寻求差异化,美团需破局应对压力,未来竞争将从规模化转向与自身生态融合,如美团整合线下商超、淘宝闪购联动电商。
未来展望:补贴退潮后的生存法则
高盛认为,平台通过高频外卖获取用户流量,交叉销售至电商、旅行等低频次业务,中期可提升GMV利润率,美团已验证该模式,通过外卖用户向到店、酒旅业务转化,实现30%-40%的 EBIT 利润率。数智化与技术驱动成为关键,美团AI预测商品热度,京东 “秒送仓” 智能调度库存,淘宝闪购通过物联网提升配送效率,配送时效向 “分钟级” 演进。行业呼吁理性竞争,网经社陈礼腾指出,补贴需与技术投入结合,避免资源浪费;商务部报告强调,即时零售需通过供应链能力、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构建护城河。这场大战不仅是单量较量,更决定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最终格局,巨头需在差异化路径中构建核心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