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023-12-12 15:04:08.0 来源:大河网 作者:黄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纷纷涌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点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所谓“新”,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业态、新动能。所谓“质”,是强调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所谓“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必须是新质生产力,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以科技进步引领更高质量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之所以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必须是新质生产力,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技术“卡脖子”环节,补齐产业“短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的发展,要求以先进生产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能够依靠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加快铁路、航道、公路等干线通道的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起智能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对各个运输环节的整体调配,提升枢纽场站集疏运效率。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从而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质生产力能够支撑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占领发展的制高点。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这种科技实力的跃升有利于我国占领前沿领域的最高点与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从而为我国占领发展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应用能够使我国科技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从而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新动能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以知识流动、技术扩散、产业升级等为需求牵引,以信息、数据、技术等为基础元素,以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表现为一种与传统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模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产生,注重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结合,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展现出与发展新动能相一致的技术与产业特征,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近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正在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河南要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的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