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罗平县,连续两年由县政协推动的种业振兴“院坝协商”活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两年来,罗平县引入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实现了农企互联、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去年秋季,罗雄街道的1.5万亩制种玉米全面完成采收交售,种农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龚昌林是幸多禄村的村民,自2023年大天种业进驻以来,他便加入了制种行列。今年,他凭借积累的种植经验,在村里种植了308亩制种玉米,收入可观。
走进玉米制种基地,笔者看到滴灌设备整齐地排放在地膜上,这就是玉米制种种植大户王晨曦采用新模式的玉米制种基地,技术支撑带来高收成,亩产700余公斤的产量,省去了除草的人工,调节了制种玉米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2024年亩产达到了600多公斤,虽然山上因为一些原因产量稍低,但平均亩产也有500多公斤,纯收入能有十多万元。”龚昌林说。
玉米种植不仅为种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在播种、催肥和收获等关键时期,各种植大户吸纳了大量群众就近务工,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劳牙存是脱贫户群众,她家的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儿女都外出打工,她便留在家里照顾孙子读书,同时也在龚昌林家帮忙做活。
“平时一天有100元钱,当天收工就付钱。采收的时候计件付钱,一天有一两百元,收得快的人能拿到300多元。”劳牙存高兴地说。她表示,虽然没有仔细算过收到多少工钱,但应该不低于1万元,这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通过“院坝协商”的牵引和助力,当地把发展制种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积极支持企业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科技支撑的组织管理形式,不断优化壮大制种产业基地建设。
据统计,2024年罗雄街道流转土地1.5万亩种植制种玉米,带动了369户种植农户参与,实现了4110万元的种植收入;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500余个就近务工的机会,实现了975万元的务工收入。这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优质的种子供应。农企共赢的新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