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优势 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

2022-05-18 10:28:04.0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 作者:徐春晖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春晖

尊敬的王石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初秋的八月能够来到美丽的多伦,参加第八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合作会议。此次会议对我来说,特别有感情,作为曾经武夷山的市长亲自参与筹办了第三届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时隔五六年看到万里茶道中蒙俄城市合作会议蓬勃发展,真的感到由衷的高兴。所以,郭杰主席让我来跟大家汇报我感到很激动。我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春晖。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优势,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

在交流前,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习近平总书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论发源地——南平市。

南平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福建省的北部,与浙江、江西交界,下辖武夷山、政和等两区三市五县,境内现有1座机场、11条高速公路、6条铁路,全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均居福建省首位,与中国80%的大中城市形成了七小时城市圈,总人口319万人,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设区市,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在2014年,南平市承办了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正是因为这场峰会,中蒙俄50个沿线及关联城市在会上签署《“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合作武夷山宣言》,并就创立万里茶道(国际)协作体缔结了正式协议,为日后每年一度的峰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2019年,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系列活动在南平境内的武夷山市举办,来自中蒙俄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代表约200人齐聚武夷山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平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茶产业是南平市最重要的主导产业。接下来,我将从南平市茶产业的过往、现在与将来这三个篇目,向大家介绍南平市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魅力。

一、过往:厚重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南平市茶叶的文化灵魂

南平市茶叶历史悠久,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发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清,北苑龙凤甲天下,是对南平茶叶史的真实写照。

世界红、绿、青、黄、黑、白六大茶类,就有乌龙茶、红茶、白茶三大茶类创制于南平境内,被誉为“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白茶发源地”。

境内的武夷山大红袍远近闻名。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丁显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南平市辖区内的政和县是中国因茶得名的第一县。公元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关隶县向徽宗皇帝进贡白毫银针,龙颜大悦,获赐年号为政和,沿用至今。

因茶品优异,倍受皇家及文人墨客推崇,南平成为历史上跨越朝代最长、贡额最多的皇家御茶中心。公元933年,于南平市辖区内的建瓯市凤皇山创建的“北苑龙焙”,延绵了458年;公元1301武夷山四曲的“武夷山御茶园”,延续了255年。

“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描述就是当时“北苑官焙”为向各地征集贡茶精制原料,而采取的比茶质、比技艺斗输赢的斗茶办法。斗茶文化创始于南平后,风靡全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为更好地满足斗茶的需要,南平市辖区内的建阳区又创制了黑釉面的建盏,从而开创了辉煌的建盏文化。如今建盏已成为备受推崇的时尚用品。

南平是中国南方茶树品种、制茶技艺、茶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据台湾茶学家吴振铎教授等的考证,台湾青心乌龙与建瓯东峰百年乌龙,台湾洞顶山茶与武夷茶树同根同源。

南平辖内的武夷山是最早打开欧洲、美洲市场的茶叶,武夷的音译“Bohea”也就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19世纪中叶,武夷山茶树品种及制茶技艺传到印度,从此开启了世界范围茶叶发展的新纪元。

武夷山是 “万里茶道”的起点。明末清初,以山西茶帮为主的各地茶商,分赴武夷山收购贩运武夷茶,运到中俄边贸城恰克图进行买卖。全程达5050公里,出现了“万里茶道”,时间跨度达200多年,是“丝绸之路”以后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

    今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南平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节,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二、现在:优越的生态条件,提供了南平市茶叶的绿色屏障

南平是福建省生态屏障,是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中国8个以设区市全域创建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之一,已被评为地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8.89%,居全国全省前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6万个,空气、水、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溪壑纵横,河谷交错,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多样,是多茶类最适宜区。宋微宗赞北苑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赞武夷茶更是“臻山川秀气之所钟,品具骨花香之胜”。

境内“碧水丹山”的武夷山,独特的“丹霞地貌”土壤气候条件,成就了其它产区不可复制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的品质风格。

境内,名茶茗品荟萃。当代茶界泰斗陈椽评价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武夷山在传统工夫红茶的基础上,创新出了“金峻眉”,推动了全国红茶产业的大发展,开创了红茶清饮新篇章。

南平市生产着红茶、绿茶、乌龙茶和白茶4大茶类,以及花茶、紧压茶等再加工茶,是茶类最为齐全的茶产区之一。其中白茶原先仅南平和宁德生产的特种茶,近年消费市场正如日中天。

好山好水出好茶,当前,南平市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传统或现代名茶,如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金峻眉,政和白茶、政和红茶,建瓯北苑贡茶、矮脚乌龙、南路水仙,松溪绿茶,邵武碎铜茶、光泽干坑红茶等。

南平市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南平的武夷山被誉为“茶树种质资源王国”,曾有约1300余种种质,现仍存300余种。

全市建立了武夷山大红袍、肉桂、奇种、菜茶,政和大白茶,建瓯百年矮脚乌龙和百丈岩水仙,建阳百年水仙,松溪九龙大白茶,邵武碎铜茶,光泽县干坑小种茶等14个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点及资源圃。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概括起来,南平市茶产业有四大特点:

一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约85%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区茶农的年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主要分为乌龙茶区、红茶区、绿茶区、白茶区等四大茶区。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61.8万亩,占全省18.1%,毛茶总产7.9万吨,占全省17.2%,毛茶产值41亿元,占全省17.3%。全市现有工商注册茶叶企业6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茶企77家,规上茶企加工产值96亿元。

二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尖端”产业。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20家、市级28家。全市获得“SC”认证茶企1322家。全市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1个。设立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5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 个、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拥有从事茶叶教学、科研的高等院校1家。

三是茶产业已成为全市“明星”产业。初步建立了以“武夷山大红袍”“政和白茶”等公共品牌为主导,以企业专有品牌为基础的区域茶叶品牌体系。武夷星、御壶春、隆合等100余家茶企授权使用“武夷山水”品牌。武夷山市获“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品牌连续位列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全国茶类第二,2021年品牌价值710.54亿元。“武夷山大红袍”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2020年7月,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先生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中点赞“大红袍天下第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武夷岩茶”,境内的政和县获“中国白茶之乡”、松溪县获“中国绿茶之乡”“中国九龙大白茶之乡”、建阳区获“中国小白茶之乡”称号。尤其境内的政和白茶近年来在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2019年政和白茶在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中位列61位,品牌价值46.17亿元;2019年入选绿色农业区域品牌十强;2019年、2020年,政和白茶连续两年在中国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四;2019年、2020年,政和县连续两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2020年、2021年,政和白茶连续两年获“全国绿色农业十大领军地标品牌”;2020年,政和白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地理标志互认清单,获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茶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全市拥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5个,拥有“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政和工夫”“松溪绿茶”“武夷星”“正山堂”“元正”等中国驰名商标8个。

四是茶产业已成为南平的城市名片。南平境内的茶事活动精彩纷呈,举办了“无我”茶会、国际禅茶、三教泰斗武夷山论茶、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全国茶叶技能大赛等活动。2021年4月,全国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现场观摩活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主办的武夷茶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与福建生物炭产业发展论坛相继在武夷山举行。特别是,在南平举办了12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茶产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的茶博会交易额均达60亿元左右,尤其是去年十四届茶博会参会海内外嘉宾和客商2.15万人,三天时间进馆人数达15万,交易总额达73.77亿元,较上届增长12%。同时,境内的其他地区也积极举办各类展会活动,如境内的政和县成功举办中国白茶大会,每年举办“开茶节”“藏茶节”“政和白茶全国品鉴会”“斗茶赛”等活动;境内的松溪县每年举办松溪茶商大会等,显著提升了各地特色茶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在南平境内,茶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编撰了《南平茶志》《文韵悠长武夷茶》《武夷茶经》《话说政和白茶》等一批闽北茶文化书籍,传承弘扬了喊山祭茶、茶灯戏、茶百戏等一批特色茶技艺,编创《茶丰收》《请茶》《喊山》等一批茶歌舞节目,制作了《武夷山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国际宣传纪录片(武夷茶之心)》等纪录片和《品南平》《重走万里茶道》《寻访大红袍》等专题片,打造了“印象大红袍”“中华武夷茶博园”等世界精品级茶文化项目;以茶为主题的民宿业在南平境内也蓬勃兴起。

三、将来:南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融合发展

接下来,南平市将举全市之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走出一条“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融合发展之路。计划围绕统筹做好“三茶”融合文章,以茶产业为“内核”,以茶科技和茶文化为“两翼”,通过茶科技和茶文化的“两翼”齐飞推动茶产业“内核”发展。具体将通过实施茶种业创新、生态茶园建设、“三茶人才”培育、茶产业集聚、茶叶品牌提升、茶文化弘扬、茶文旅融合等七大工程,着力打造“一个中心”,即世界级茶叶生产、交易、文旅、教育、科研、康养中心;“两个示范区”,即全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和海峡两岸茶文旅融合示范区;“五个高地”,即茶种质资源高地、茶文化高地、茶产业高地、茶科技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今年5月21日至23日,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我市成功举办以“文化赋魂、产业赋能、科技赋力”为主题的中国(武夷)“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高峰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和刘仲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等茶业界重要嘉宾93人汇聚南平,正式开启南平“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新征程。

(一)注重文化挖掘,推动文化赋魂茶产业。一是加强挖掘保护。围绕各地茶文化资源和特色,收集、整理以“武夷茶文化”“政和白茶文化”等为重点的闽北茶文化,并应用现代元素诠释传统茶文化,形成科学、标准且各具地方特色的对外传播茶文化读本。二是抓好传承弘扬。弘扬武夷茶传统制作工艺、冲泡技艺,打造专属茶器具,创新发展茶生活方式,构建系统化的茶文化品牌体系。三是促进交流传播。讲好“红茶、乌龙茶、白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两岸茶叶同宗同源”等茶文化故事。以茶为桥梁,加强与“一带一路”“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文化交流合作。在全市设置茶点区、喝茶区、随手茶礼购买区、做茶体验区等,营造以茶为媒、以茶兴业文化氛围。四是推进茶旅融合。着力开发茶点、茶宴、茶礼、茶工艺品等茶旅融合产品,不断开发茶研学基地、特色茶庄园、观光茶工厂、茶主题生活馆等特色茶文旅项目,实现串点、连线、成面,形成“片片有景”。

(二)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赋能茶产业

一是打造科研平台。发挥南平科特派发源地优势,建立“三茶”专家库。着力打造从选种育种到采摘加工全覆盖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现代生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应用,改造提升茶产业,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二是推进种业创新。发挥我市“茶树品种王国”优势,强化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深入开展茶树品种科研,利用核心基因和创新种质,选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认定的茶树优良新品种。三是建设生态茶园。总结并推广燕子窠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绿肥套种等多种生态茶园种植模式,深入持久地推进茶园减肥减药和禁用除草剂,在全市持续打造35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四是创新产品开发。委托专业团队,深入开展武夷岩茶、政和白茶等主要茶产品内含成份独特性和茶叶保健功能研究,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妆、茶日用品等茶深加工及茶衍生产品。五是发展智慧茶业。加快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造传统产业,打造集数字茶园、数字茶工厂、数字茶仓储、茶质量溯源、茶价格指数、社会化服务、茶农技术交流服务、数字茶旅为一体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推进茶叶智能制造、智能包装、智慧茶园等数字茶叶发展。

(三)注重强链延链,推动茶产业集群发展。一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现有优势龙头企业聚集资源要素,做大做强。加快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茶叶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开展精准招商。借力各级经贸交流平台,大力引进一批补链、强链、延链好项目、大项目。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种业创新、深加工、营销平台等项目。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围绕“全域绿色食品”目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示范基地县,积极创建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健全“源头赋码,一品一码”,从“茶园到茶杯”可追溯的绿色生产质量管控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发挥地理标志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四是打造贸易平台。促进“武夷山茶旅文化小镇”“中国白茶城”融合发展,建设品质保证、质优价实、公开透明的线上线下茶叶贸易集散中心,打造数字化茶产业链平台。积极引进大型品牌企业落地建设茶叶商贸平台,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市、区)建立专业茶叶贸易市场。五是打造专业园区。支持建立水、电、路、讯、网配套齐全的茶叶加工园区。大力发展茶叶包装设计、制茶装备、茶具等关联配套产业,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论发源地优势,加强与“万里茶道”沿线城市联动互动,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视野中考虑研究茶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措施,辐射和带动全市茶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南平山好、水好、人更好,是块投资兴业热土。在此,我诚挚邀请各位朋友到南平走走、看看,游一游武夷山水,品一品武夷大红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