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地方积极培育乡土人才,越来越多农民通过参加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成长为村里的“土专家”“田秀才”,帮助解决村里不少发展难题。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方在培养“土专家”过程中,在培育方式、搭建干事渠道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有的人才“有力使不出”。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改进。
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能为村庄发展出实招、解难题。但个别地方简单将人才总量、增量作为考核指标,有的村子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经验,导致“土专家”学到的技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还有地方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的“土专家”在干事创业时面临阻碍。为此,笔者认为,做好两方面工作很有必要。
一方面,要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在选聘“土专家”之前,要做好人才摸底工作,确保对本村人才资源心中有数。应仔细统计有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生产经验、从业意愿等信息,结合乡村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规划等实际情况,采取定点指导、结对帮扶等多元化培养形式,推动乡土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匹配、精准挂钩,让“民间高手”真正学有所成,能够在推动乡村发展中大展拳脚。
另一方面,要强化服务保障力度。结合人才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政策,为各类人才申报项目、学习技术、发展产业提供政策帮扶。过程中应畅通双方沟通渠道,及时听取乡土人才的干事创业需求,“量身定制”提供帮助,进而达到差异化扶持、精准化赋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