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射洪:创建“中国美食红酱之都”“中国生态粉条名城”区域公用品牌

2025-04-22 10:19:13.0 来源:中国报道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时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战略任务,射洪市积极发挥本地产业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全力推进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近日,射洪市申报的“中国美食红酱之都”“中国生态粉条名城”生态区域公用品牌项目,顺利通过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专家组的现场评审。

美食红酱、生态粉条生态区域公用品牌评审座谈会现场

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农品产业优势凸显

射洪是一座拥有 1500 余年可考历史的文化名城,恰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川中丘陵地带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着“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的美誉,乃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射洪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土壤肥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射洪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县,也是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市和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回头看”两连优的荣誉获得者,涪江支流冲刷形成的沙质土壤,赋予了射洪农作物独特的品质,红薯肉质黄中带白、甘甜可口,辣椒色泽鲜艳、皮薄肉厚、辣味纯正,大豆蛋白质含量丰富,生姜、大蒜品质上乘,为粉条、红酱的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专家组在射洪市武安镇辣椒种植基地考察种苗生长情况

射洪红薯粉条的技艺传承有序,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历经数代匠人的精心打磨与传承创新。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沙质土壤、优质红薯品种和清澈泉水,粉条以晶莹剔透、久煮不烂、口感爽滑的特点脱颖而出,被誉为“舌尖上的非遗”。“射洪红薯粉条”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于2024年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在红酱产业方面,射洪积极培育引进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辣椒种植和红酱生产龙头企业,通过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和“五统一”模式,目前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15000余亩,红酱和粉条产业特色日益鲜明,为“中国美食红酱之都”和“中国生态粉条名城”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筑牢了坚实基础。

射洪红薯粉条

多措并举,推动生态食材食品产业发展

评审会上,射洪市副市长陈丽宇详细介绍了市委市政府对红酱、粉条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的粉条、红酱产业发展工作专班,通过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以及定期调度落实等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筑牢发展根基。

为保障食材质量。射洪市持续加强技术支撑,积极与西南大学、川职院、绵阳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搭建辣椒、红薯产学研平台,大力推广辣椒、红薯病虫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种植技术,为辣椒、红薯高产和绿色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粉条加工环节,射洪市采用自动化涂布工艺,成功摆脱了对明矾絮凝的依赖,通过低温老化和常温老化等先进工艺步骤,确保射洪红薯粉条的安全性、优质性、生态性。同时,积极孵化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增强红薯产业集群凝聚力和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射洪市成功注册申请了“射洪红酱”公用商标,“射洪粉条”区域公共品牌图形字体商标也已完成审核。射洪具备良好的经济、农业、物流和区位基础,为红酱、粉条产业的配套推进和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专家组在射洪市生产龙头企业考察

专家组全方位调研考察产业发展布局

评审专家组由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潘晨光,中国网电商中国频道负责人陶利明,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终生荣誉会长、原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北京东来顺集团董事长汤庆顺,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永滨、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秘书长毕海英、副秘书长张延波等。

专家组在生产龙头企业考察

专家组聚焦射洪县申报的“中国美食红酱之都”和“中国生态粉条名城”生态区域公用品牌项目,从射洪市红酱、粉条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产业链布局、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转化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专家组听取了相关镇领导对武安镇白鹿垭村辣椒种植基地、瞿河镇新华村红薯育苗基地的辣椒、红薯的种植培育情况介绍,到广兴镇双河村兰明路工作室了解了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到舍得酒业考察了射洪品牌酒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对射洪珍味农产品的“珍味粉条”,四川五斗米食品的“五斗米烧椒青红酱”“五斗米香辣红酱”,四川子昂李食品的“子昂李香酥鸭”、四川通陶食品的“陶德砂锅青豆肥肠”等企业产品进行了“中国生态食材品牌产品”、“中国美食地标保护产品”等申报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

评审反馈会现场

专家多角度建议,助力打造射洪生态区域公用品牌

专家组为射洪市建设“中国美食红酱之都”、“中国生态粉条名城”生态区域公用品牌提出了多角度建议:

刘彤提出,射洪作为川中重要的农业与食品加工基地,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建设集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包装物流、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加快制定射洪红酱与粉条的地方标准和产品认证,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设立红酱与粉条食品研发中心,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智能化、标准化。加快新品研发,丰富产品种类,如推出即食型粉条、低盐红酱、休闲调味酱等,适应多元消费需求,增强产品附加值。

潘晨光建议,要加强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深挖射洪历史文化底蕴,塑造特色品牌形象,挖掘红酱、粉条品牌文化故事,结合射洪的诗酒文化和川蜀的辣椒文化,融合民俗文化元素,丰富产品内涵。在包装设计上注重体现当地诗画和民俗特点,例如提炼陈子昂的诗词内涵联动品牌推广。可以建设主题文化体验馆,打造生态+文旅,给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开展有关红酱、粉条的诗会、烹饪比赛、美食节等多元文化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使每一位来到射洪的人都能留下:“一碟辣、一碗粉、一杯酒、一首诗”的深刻印象。

陶利明提出,品牌创建是一把双刃剑,要加强产业品牌和创新的力度和层次,注重产品差异化的创意,强化产业品质秩序的监管,迅速提升产业的产值、产量和产能。

汤庆顺提出,农副产品受季节生产的时间空间限制,要研究如何实现长期销售,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加大宣传推广方式,研究符合消费者视角的宣传语,挖掘产品价值和情感价值,品牌建设意义重大,应引导消费者创建“诗里酒里、射洪等你”的欢娱文化,产品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要规范生产加工企业的管理秩序,科学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于永滨建议,“双都”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对于打造城市新名片、塑造产业生态品牌、促进消费提振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结合地域文化做好匠心传承和创意传播,促进产业融合与三产联动,要研究设计与“红酱、粉条关联”的工业旅游项目、康养美食产品,借鉴行业成功品牌产品的推广案例,做好品牌传播推广,开发文化产品、创意文化符号、设计标识标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生态文旅,实现从卖原料到卖文化品牌,增强生态产业经济价值增值。

射洪瞿河镇新华村红薯育苗基地

展望未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射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凯在评审反馈会发言时指出,射洪将锚定目标,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一)做强前端,夯实原料保障基础。

力争三年内建成3万亩辣椒种植基地,配套建设智能化育苗中心、冷链仓储基地和数字化平台,实现“种苗优、产量稳、品质高”的目标。依托射洪8万亩红薯种植基础,重点建设2个万亩级红薯产业示范带,1个高质量省级红薯现代农业园区,形成“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二)做精中端,提升加工技术水平。

持续深化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做活后端,拓展市场辐射范围。

加快布局“线上+线下”双线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步借力“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红酱和粉条出口东南亚、欧美市场,让“射洪味道”香飘全球。

同时,射洪注重品牌引领,打造全国食品产业新标杆。持续深化“射洪红酱”“射洪粉条”品牌内涵,擦亮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企业领军品牌,形成“龙头引领、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红酱、粉条与餐饮、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射洪将积极推动惠民共富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为擦亮“中国美食红酱之都”与“中国生态粉条名城”城市生态名片不懈奋斗,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射洪力量”。

射洪市在创建“中国美食红酱之都”“中国生态粉条名城”区域公用品牌的道路上,正以坚定的决心、创新的举措和扎实的工作,不断探索前行。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品牌建设,射洪市必将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新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毕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