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由中国地名大数据中心、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主办,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中国食品报社中食创学院、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专家集训大会”在泉城济南召开。中国食品报总编辑刘彤,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会长、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创新网络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会长孙建,中国市场学会食药同源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食药同源好产品评价办公室主任刘家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政府重大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严明清,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磊,中食创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地名大数据中心主任王殿彬,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主任、中国地名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高炳义等领导出席了大会。来自全国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食材、餐饮、酒店、食品、团餐、预制菜、调味品加工、服务等行业一批专业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集训大会。
刘彤首先为大会致辞,强调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创新生态食材产业模式和价值提升。他认为,“生态食材”概念提出与“两山”理念前后呼应,为创新生态食材产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提供了新路径。生态食材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营养安全,关系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循环。目前,生态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发展生态就是改善民生。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食品营养与健康已经成为大家特别注重的问题,对生态食材追求越来越迫切,生态食材价值将会上升到更高消费层面,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消费。生态食材的优质、安全、绿色、营养供应,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需求。他提出生态食材发展:产业规模化,提高生态食材产业的规模化水平;体系标准化,推动生态食材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运营数字化,推进数字化构建的生态食材产业的商业模式和企业运营模式:形象品牌化,提升生态食材企业和产品的品牌竞争力水平。生态食材产业要紧紧围绕品牌农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生态化、价值化、标准化、产业化、资本化,做大做强企业和产品品牌,以提升整体知名度和信誉度。
孙建教授以“中国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美食地标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主题,深度解析了“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的评定意义”。他介绍,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生命农业是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对身体和心理进行养护;结合饮食文化与耕育文明理念,为人类提供康养服务。通过生态食材生产、生态餐饮消费工程,把耕食教育、耕育文化、耕育田园植入农业生产与餐饮体验,通过生态餐饮与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生命农业“三生农业”融合,培育出集生态美食、亲子教育、观光旅游、生态保育为一体的“农、文、餐、旅、教”一二三产融合新兴产业,结合各地的乡土民俗、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特色,配套开展生态教育、健康饮食教育、食药同源等丰富多彩的生态康养体验,通过实现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命农业”与耕育农业健康发展。
高炳义在发言中提出,本次会议重点落实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道地产品与美食地标保护”工作,共同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让老百姓真正吃到生态好食材、加工品质优的放心食品。希望大家不负重托、勇于担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专家委员会工作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恪尽职守、认真工作,本着“乐业、敬业、规范、严谨”的要求,为“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工作开展尽心尽责。
王殿彬介绍,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中国地名大数据中心等单位开展的《全国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百县榜》“百县千乡万企”示范工程,帮助地方政府挖掘生态产品背后的产业价值,实施生态食材、生态地标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生态食材、美食地标品牌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地方品牌格局,加强生态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信任度,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生态系统打造农业生态全产业链,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质量发展。
刘家春介绍生态产品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生态肥料、生物技术才能生产出符合健康和人民需要的优质生态食材产品。他提倡围绕生态肥料、生态农田、生态餐饮、生态康养等多维度、多空间等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集成体系。
赵磊介绍,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的内涵可总结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利用原产地自然禀赋打造出优质生态农产品。将优质生态食材农产品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方式提升其价值,助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此次专家集训会议本着贯彻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中国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美食地标生态产业发展,就如何推进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工作进行了多角度的学习交流,强调了专家评审工作的严谨规范并公布了最新的“评定专家工作条例”,为切实做好生态食材和生态餐饮评定项目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与会专家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围绕“耕育农业、生态食材”研究生态餐饮行业发展前景,建立生态品牌意识,将生态餐馆发展成集生态餐饮、生态教育、生态体验、生态采购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实现“生态食材+生态餐馆的正循环”,搭建“生态食材与生态消费”平台,创新生态农业与餐饮业的合作模式。把各地农村采用耕育农法生产模式的优质生态食材引进餐馆,促进生态餐厅的食材多样化、生态化,助力耕育田园和生命农业发展。
据了解,2018年3月由国务院国资委事业单位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中国地名学会、中咨国业规划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了《生态餐饮(餐馆/餐厅)团体标准》,2019年又增加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等单位共同起草和发布了《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团体标准修订版》,该标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主持、孙建等一批生态专家协同起草。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在全国生态食材与生态餐饮评定中心的努力下,评定中心一定会发挥自身行业标杆优势,共同为生态食材事业做出贡献,加强生态消费理念、增强生态保育意识,引导更多的国民支持生态食材、生态餐饮、生态保护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健康中国、生态中国贡献力量。(通讯员于永滨、时理想、陈天佑、张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