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三大举措聚焦绿色发展 为重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生动的“巴南经验”

2023-11-08 09:24:19.0 来源:上游新闻

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以打造东部生态之城为目标,全面筑牢长江上游(巴南段)和重庆中心城区重要生态屏障,始终把生态作为最核心的优势,把绿色作为最鲜亮的底色,把融合作为最关键的途径,把价值转化作为最重要的抓手,把制度创新作为最坚实的保障,全力探索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为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生动的“巴南经验”。

夯实生态本底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一)高标准推进生态一体化整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84.6平方公里,修复矿山面积241公顷,建设81.85万亩营造林,湿地面积增至2377.81公顷,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约894万平方米,成功消除花溪河、一品河、黄溪河黑臭水体,五布河成功纳入市级示范河流创建名单。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扛起“上游担当”,出台《巴南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推动政府、企业、居民为守护一江碧水摁下“红手印”。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导向,木洞镇将1438名村民迁出长江江心岛中坝岛,分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了原生生物群落,提升了岛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力,如今已成为巴南靓丽的“绿色岛屿名片”。

(二)高质量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城乡融合发展,为166个村庄编制规划,科学确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助推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管理。综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千人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8个,农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基本实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今年,巴南区以党建为引领,细化乡村治理网格单元,缩小治理服务半径,开展“院落微治理”,首批推出13个“巴适小院”,有力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颗粒度。

(三)高效率促进发展模式绿色转型。围绕“一区五城”战略布局,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落地生根。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优平台、强要素、延链条,聚力打造五大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制造”向“智造”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治理关联产业开发为切入点,创建白象山-天坪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布局五布河流域环境整治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等EOD项目,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双向“增值反哺”。以严把“入口关”为着力处,建立负面清单禁止准入制度,出台《巴南区2023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以市场化方式、法治化手段有序推动高能耗、低环保行业依法依规退出,助推企业不断挖掘提升节能减排潜力。截至目前,巴南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园区水效领跑者”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个;全区战略性新兴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数智产业园纳入重庆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建设。

深耕产业融合创新生态价值实现

(一)业态融合,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秉持生态共富理念,深度融合农文旅商,由点及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组链成网,搭建全产业链生态圈,实现好生态高价值。充分挖掘山、水、林、田、路等生态资源,培育白象山-天坪山片区4000亩茶叶基地、1000亩智慧梨园、年产500吨的智慧水产良种场、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基地、智能微轨系统和茶山骑行道等12个特色生态项目,通过山水茶道文化节、茶山美食文创艺术街、茶山骑行、旅居康养、智慧体验、采摘研学等农、文、旅、商串联带动,形成多业态全覆盖深度融合“母舰”,可实现年营收7600余万元。

(二)要素创新,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全方位深入挖掘自然和文化等生态元素,创新价值实现方式,生态元素增值镇镇有亮点,村村有特色。接龙镇以文化为基,创新发展“非遗+文创”模式,将非遗项目“接龙吹打”融入景区研学和游客体验,开发乐种7个,乐曲1000首,成立乐班260余个,培养乐手近2000人(每10位接龙镇常住人口中即有一位乐手),可实现人均年收入5万元,“生态+非遗文化”焕发生机。丰盛镇以森林为介,探索荒山荒土整治利用新模式,将3500亩荒山荒土彩化与香化,建成负氧离子达到每立方厘米13000个的彩色森林景区,并在景区内创作3D立体画艺术景观,成功申报“最长的3D立体画”“最大的3D立体画”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以文活景,景文融合,丰盛镇彩色森林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点绿成金”变为现实。

(三)品牌赋能,打造生态产品“金招牌”。坚持用好生态育好产品,通过品牌赋能收获生态溢价,畅通好产品向好价值转化的路径。打造“巴实绿”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解决生态产品规模小、碎片化、品质与价格倒挂难题。首批评选“巴实绿耕”品牌18种生态产品,年产量可达1万余吨,产值超1.2亿元;评选“巴实绿景”“巴实绿居”系列景区、民宿农家乐11家,累计吸引游客140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3亿元。全区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产品等累计认证132个,产品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3亿元。大力推介生态农产品,提高生态产品接受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荐“接龙蜜柚”生态农产品参加中国绿色博览会获得金奖,“巴南银针”生态绿茶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获绿茶组金奖。

(四)数智助力,搭建价值转化“新平台”。以数字化平台和智能技术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通“两山”转化堵点。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发打造“耘间·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生态产品生产、营销、服务等场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综合服务“耘生态”。建设数字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示范基地,以数字技术提升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绩效,目前已成功打造巴南银针茶叶智能化试验示范项目、沙井村智慧化水产良种场、胜天村智慧粮油基地等6条智慧农业产业带,平均产值提升15%,形成科技赋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领头雁”效应。

强化制度保障提升价值转化效能

(一)改革促进资源要素优化。围绕“人、地、权”,创新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农户“四权”退出(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有效盘活农村土地、闲置农房等要素资源。目前,已在惠民街道、二圣镇、接龙镇等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全市首批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在重庆土交所成功拍卖出让,拍卖金额分别为1456万元、345万元,“沉睡”的生态资源迅速变身富民利民资本。

(二)绿色金融加速价值转化。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契机,创新建立动态推送绿色项目机制、绿色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问题分解督办协调机制三项工作机制。开通“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绿色金融专区,上线“小微绿信贷”“长江保护贷”等5个绿色金融产品,绿色融资力度持续增强。进一步放大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用,经“长江绿融通”大数据平台识别绿色项目62个,向金融机构推送生态资源包17个,帮助二圣云林天乡景区、石滩生态大米项目分别获得1000万元、450万元绿色贷款。完善村镇信用评级制度,制定《巴南区生态信用村评价指标体系》,助推生态信用村评选。创新开展整村授信,累计为天星寺镇芙蓉村9户农户发放绿色信贷167.3万元。

(三)揭榜挂帅激活示范创新。当好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军”,巴南区在镇街层面开展“揭榜挂帅”试点示范工作。首批优选8个镇街开启“两山”转化之路,以小切口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共同富裕“接轨并线”,重点打造一批美村富民样板示范。目前,已形成惠民街道、二圣镇白象山-天坪山片区农文旅融合、接龙镇国储林与林业碳汇发展、东温泉镇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圣灯山镇闲置农房开发利用等“两山”转化路径,在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中不断扩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富发展道路。

(四)统筹谋划推进机制健全。注重总体设计,编制《巴南区贯彻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明确工作机制和重点任务,清单化事项化推进。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摸清区域生态本底,制定区域核算方法指南,试算全域2022年度生态产品总值(GEP)达421亿元,为绿水青山贴上了“价值标签”。强化宣传带动,创建“寻迹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镇街“两山”转化实践案例7个,阅读量上万次。今年8月,巴南区获批重庆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培育地区,坚持把美丽生态作为强区之本,为巴南赢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窗口”。

破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贵在创新、重在实践。巴南区充分挖掘自身生态资源特色,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坚定从容地走出了一条“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蝶变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张释月